来源:人民网  文章作者:佚名

《自由女神像的揭幕启迪着世界》



  “艺术”这两个字,通常都是跟“欧洲”联系在一起的: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苏俄的构成主义,巴黎的超现实主义……而提起美国,很多人都会觉得,虽然它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但其历史不过短短三百年,一个文化积淀如此薄弱的国家,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艺术。

  但继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轰动之后,从本月初开始又在上海博物馆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帷幕的“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展览,却让人觉得美国的艺术绝非那么简单,其短暂的历史与丰富的艺术成就似乎并不成正比。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说,如同美国这个国家的发展和崛起一样,美国艺术确实曾经只是一名跟随欧洲的“学徒”,但通过短短几百年时间的适应与革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引领世界的先导。

  “创新精神”给美国艺术注入活力

  美国艺术后来之所以能够大放异彩,是因为有一种美国式的创新精神不断给美国艺术注入了活力。陈燮君说,在这次展览中就可以看到,19世纪末,在一些美国已经深谙欧洲印象派风格时,也有“垃圾箱画派”贴近美国现实突出了艺术的独立性;当波普艺术还风头正劲的时候,也有克劳斯等照相写实主义在描绘的逼真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时至今日,美国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还未散去,架上绘画的回潮已经可见一斑。他说,三百年的艺术史不算长,正是美国人适应与革新的精神让艺术饱含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美国艺术曾是一个大脑空白的乡下人

  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史教研室主任李建群曾用一句话概括美国艺术的发展脉络,“美国艺术就好比一个大脑空白的乡下人,在不断觉醒的过程中认清了自我。之后,逐渐学会睁开眼睛看世界,最终走向世界并引领世界”。这里的“乡下人”有两层意思:一是早期美国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的粗鄙,二是对精神性的不重视。

  陈燮君在谈及这一点时也表示,18世纪初至19世纪末,美国艺术确实只是在延续欧洲的老路,用纪录片式的写实风格勾勒新大陆风貌。譬如《威廉·佩恩与印第安人的条约》,就仿佛是一幕欧洲殖民主义话剧,《美国佬小贩》描绘的就是美国田园生活的淳朴。但是,陈燮君认为,传统的欧洲模式在美国艺术的发源之际就呈现出了微妙的变化。美国艺术从一开始就一直避开那些象征欧洲贵族和权利的事物,而是强调他们是商人和收藏家,从世界各地贩卖、收集具有异国情调的货物。以1776年殖民地发表《独立宣言》为起点,美国艺术更是迫切希望与欧洲传统区分开来,在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中,普通美国人代替了古典式的英雄。革新与守旧的冲突从那时就已形成并且长期存在,一直到今天,美国的艺术始终在革新与传统之间起着协调作用。
《感恩节》



  中国艺术不应跟随西方潮流的演变逻辑

  从“欧洲学徒”到“引领世界”的三百年美国艺术,对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提醒就是,并非一定要按照西方现代主义潮流更替的演变逻辑亦步亦趋。从“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展览林林总总的各类作品中,可以看到的是,美国艺术从适应到摆脱束缚再到创新、找到自己安身之所的轨迹。

  中国艺术界经常讨论的问题,也就是要从20世纪中国艺术的自身逻辑中梳理或者说寻找、构建中国艺术。范迪安认为,这个问题一方面与西方有关,因为20世纪的中国就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会中产生嬗变,今天全球经济生活方式的相似性也使得中国艺术家和西方艺术家同样都面对相似的课题,在思考艺术问题上有许多时代相关性;但中国艺术同样可以从自己的传统资源和现实土壤中获得更多的养分,也需要从中国艺术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关系中找到自身艺术的特征。

  今天的中国艺术,需要从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环境的关系、与自我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这些主题中找到艺术的表达,这个时期艺术的叙事性要比形式性重要得多,艺术家的言说比作为艺术风格的形态要重要得多。美国艺术的表达语言是一种,欧洲艺术的表达语言是一种,不可以也不需要对中国艺术构成直接的影响。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无
·下一篇文章:艺术的国家营销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bolan/0751882534GF4H0AHBJ0G5J7I8F870.htm


相关内容

美国艺术家用彩色糖豆复制蒙娜丽莎

佚名

 

来华最大规模美国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顾洪洪

 

“美国艺术的叙述”在Terra博物馆展出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