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飞沙


  765期《美术报》上杨红兵的文章《半裸慈禧:非艺术,非历史》,及有关的讨论在我看来多少有点奇谈怪论。

  文章和诸人的讨论中,多处提到了“观众举报”,这使我明白,中国人大多是喜欢把“群众”拖来以壮行色的。可是在艺术与科学创造中,“人多” 固然“势众”,但其“真理性”是既“非艺术”也“非历史”的,得票多不代表当选。可以想见,一听说“观众举报”就亢奋的人,如果生在毕加索时代、杜尚时代,看到展厅中“令人作呕”的油画《亚威农的少女》和一只才从商店买来、签上名就算自己创作的小便器,他们会有何感想、有何动作呢?艺术固然“能给人和谐的美的享受”,可是,这不是艺术的全部使命。历史证明毕加索、杜尚们是英明伟大的,他们远远走在了“观众”的前面,是他们,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开创了新的艺术感觉与艺术思维。

  慈禧坐像为什么不能裸?怎么理解历史?我想历史学家与艺术家的风格是不必一样的。而作为“观众”,最要不得的是代艺术家思考、要求艺术家如何思考。如讨论中孙仲的纳闷“‘慈禧’半裸雕塑又能理解出什么历史味道?难道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就是袒胸露腿的‘慈禧’?”,不说这种问话的思维方式有些“文革”气息,我认为作为“观众”,这样的问法就有些欠妥。我想,作者完全是可以这样理解历史和慈禧的。我以为这件作品并无难解之处:作者以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作为识别进行创作,如果说有什么历史承载的话,那他的意图就是:一、对慈禧作为女性这一性别角色进行历史还原;二、对性(具体一点是慈禧这一“性”)在历史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进行当代呈现。这样看来,作者取“半裸”的形式是合适的,艺术表现也是到位的。并且,我也认为李象群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并不如杨红兵、苑广阔所认为的意在“哗众取宠、故弄玄虚”,“不管怎样,先把眼球吸引过来,先把人气聚拢起来再说”,所以我也不赞同“裸体慈禧,看上去是被人亵渎了,但实际上更是被人利用了”的说法。不能一见裸体,产生的念头不是“亵渎”就是“利用”。德拉克罗瓦在《自由领导人民》中,自由女神也画成了站立并且基本正面的半裸体——这在人家西方是油画经典,我们也就没什么异议,但在中国肯定不行。

  艺术批评不是人人都能的,道德批判却是“观众”的强项。“如果仅仅是要表明李象群个人对历史的理解,那完全可以放在自家的客厅嘛!何必置于公众场所,更何况置于国际美术双年展呢?毁了自己的名誉,污染了大众的眼球算是小事,玷污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中国的形象这事可不算小啊!”杨红兵的言论,让我感到奇怪,一件雕塑作品何至于有这么大的能量?一些人天天在保卫“中国的传统文化”,时时在维护“中国的形象”,其伟大光荣的成果,难道竟经不起一件艺术品默默的无声的“影响”吗?李象群的雕塑中脸相与体相年龄不称、“着装是否符合清朝服饰”,“坦胸露乳与戴帽、穿龙袍是否协调”有疑问就是“背离生活,歪曲历史”?一件艺术作品只代表艺术家对某事物、某事件的理解,是“艺术的诠释”,而非“历史的叙述”,怎么能如此拘泥?“白发三千丈”为什么是可以的?“缘愁是个长”嘛。我觉得,中国艺术的不幸在于缺少“艺术眼”的人偏偏好谈艺术,谈来谈去谈出自己的可笑。再就是不敢领教的可怕——杨先生就这样结束他的妙文:“相关部门也该规范规范艺术市场了,否则今天一个李象群,明天一个赵象群,慈禧半裸雕像有了,武则天全裸雕像还不快跟上!非艺术非历史的所谓‘艺术’,请走开!”以杨先生看来,如此下去,若不加取缔,大有“国将不国”的危险了。

  且让我们庆幸杨先生不在“相关部门”主宰艺术之生死吧,否则,以他的标准来“规范规范”后,艺术界、艺术品市场会是怎样一副样子——八个样板戏加一部小说?中国人早就领教过了!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全国书画大赛可获暴利千万
·下一篇文章:评论:奉劝书画“大师”忽悠分寸需拿捏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guancha/1261418311382866C08F14BEE7859G3.htm


相关内容

故宫为什么能成为网红

方婧

 

为什么不要让孩子过早学画画、上绘画培训班?来听听大学艺术教授怎么说

佚名

 

为什么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都热衷于黑白画

姜婉婷

 

古玩地摊为什么叫鬼市

佚名

 

老师:为什么520 除以3 除不尽?

佚名

 

慈禧瓷器揭示一个女人的深宫岁月

戴岱

 

阿姨为什么要奖励你啊

佚名

 

赵佶之死:画家为什么不能当皇帝?

佚名

 

徐悲鸿为什么对画马情有独钟?

周豫

 

中国老百姓为什么看不懂毕加索?

童方、王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