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书画网  文章作者:佚名

  王珣(公元350-401年)晋代书家。字元琳,幼时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和其父亲洽、祖父导三代皆以能书著名,书圣王羲之的侄子。官尚书令,卒赠车骑将军,谥献穆。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

  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397)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宣和书谱》载:“珣三世以能书称,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相传他曾梦见一人,授以如椽大笔,此后他书艺大增,并称:“此当有大手笔事。”人们熟悉的“大手笔”典故即出于此。

  王珣真迹《伯远帖》的年代仅次于《平复帖》,堪称无上至宝,其书体为成熟的行草,运笔自然,各字是分立的,古逸洒脱,确实是晋人特有的风神,堪与二王争辉,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

  纸本 行书 纵25.1厘米 横17.2厘米 其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更加珍贵。其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此帖经北宋内府收藏,着录于《宣和书谱》,明、清董其昌等都曾收藏,《书画记》、《平生状观》、《墨缘汇观》有着录。乾隆年间入内府,乾隆皇帝弘历视其为无上之宝,将此帖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专设三希堂,以尽赏玩珍宝之美意。

  辛亥革命后,清室覆亡,逊帝溥仪携文物出逃,《伯远》、《中秋》二帖正在其内。1937年,二帖售予袁世凯的差官郭葆昌。郭氏是一位古玩商,常将书画、名瓷卖出海外,牟取厚利。事为张伯驹先生所知,生怕二希流落海外,即请惠古斋的柳春农居间,愿以高价收购二希,郭氏要求搭卖李白《上阳台帖》、唐寅《孟蜀宫妓图》轴等,议价20万元,先付6万,余款以一年为期结清。

  不料当年夏天,卢沟桥事变,金融冻结,余款至次年不能付,只能以二希退还。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葆昌已殁,张伯驹向郭氏之子郭昭俊重提旧事,要价黄金一千两,而且不能还价。往返磋商,尚未有成议,时宋子文以行政院长来京视察,郭子将二希向宋行贿,谋得中央银行北京分行襄理之职。这一事件在上海的《新民晚报》“造型”副刊被揭露,一时传说纷纭,引起文艺界正义之士的强烈不满。宋子文畏物议,不得已将二希退予郭子。

  《新民晚报·艺坛通讯》载云:“希世珍品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前由袁世凯差官郭世五(即郭葆昌)之儿献于宋子文,据悉宋不敢收,已还郭子,刻原件存中南银行,郭子仍待价而沽,国宝之下落如此!”

  又至北京解放前夕,郭子从上海取出二希,携逃至香港转台湾。《新民晚报》又载云:“王珣、王献之二帖,今由郭昭俊自中南银行取出,携至台北,将求善价。此种国宝竟容私人如此匿逃,又竟无人管,怪极!”

  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千头万绪,百废待兴,但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的收藏,周恩来总理并亲自过问此事。时郭子居香港,二希押于英国某银行,流落海外,几乎已成定局。但因为人民政府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的努力,终于以重金将这两件无价的希世国宝,重新收回故宫博物院中。


  伯远帖为晋代真迹,故列希珍之宝。其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王珣致亲友的一封书函,可能以短颖硬毫为之,故笔画瘦劲,转折也锋芒较露,多有侧锋笔意,结体开朗中寓严谨,以敧侧取势,俊逸而流畅。此帖明董其昌跋有:“珣书潇潇古澹,长安所见墨迹,此为尤物,足见东晋风流。”清安岐《墨缘汇观》评其曰:“有自然沉着之气。” 清人姚鼐赞云:“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
    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其书法作品布局合理,结构公正,用笔流畅,充分显示了书法家所拥有的高超的造诣及独特的创作风格。

晋王珣作品欣赏 - 伯远帖


晋王珣作品欣赏 - 伯远帖

    在书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不少的千古名作。如晋代王珣的行草书《伯远帖》。此帖是传世晋人墨迹中惟一具有名款的真迹。行笔出入顿挫,峰棱俱在!峭劲秀丽,自然流畅又字字顾盼;尽得优游俊朗、舒逸之风神。

    王珣:(350-401)字元琳,字护法,琅琊临沂人(山东)。出生于东晋王氏一族,传世行草书《伯远帖》真迹,为成熟的行草书。

    观晋代《伯远帖》书卷,通篇舒逸俊朗。天头地尾满篇提跋,帖中有很多印痕,这都是历代皇家官宦、文人墨客、名士之倾力收藏保管;经无数次战争、天灾、人祸,跨越千六百年的历史时空,才得以将这一幅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书法绝品《伯远帖》流传至今。使我们能见到书法大家书写的真迹神韵。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晋人书以尺牍见长而以韵相胜,缘当时人物以清简为尚,以虚旷为怀,或假手于翰墨,或品析于锋杪,殚精竭虑,沉酣斯道,又缘二晋人物,丰神疏逸,姿致萧朗,俗好清谈,以超脱之情游戏笔墨,于是风流相扇,艺文益精,落笔散藻,自然可观,故虽非名法之家,然其书亦楚楚可观,从而蕴酝出晋人书[以韵胜,以度高]的时代书风,正如马宗霍《书林藻鉴》所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家,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这种以游戏三昧,超然于功利之上而又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的创作心理造就了晋人书法的高度。从流传的晋人作品来看,除二王之外,另有一件稀世珍品,即被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的《王殉伯远帖》便是东晋士人的代表作品。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三四九),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四○○)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司马昌明,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三九七)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

    王珀一门都是书家,又是王羲之的侄子,故自幼即受到前辈的薰陶,因此可以说他是继承了王氏一门书风的佼佼者,《宣和书谱》谓:[珣三世以能书称,家范世学,珣之草聖,亦有传焉。]王珣尤以行书见长,张怀瓘《书估》中将王珣之书品鉴为第四等,并列于隋之智永、唐之虞世南、欧阳洵、褚遂良之上,可见其书已负时名,可惜其传世之作绝少,著名的《伯远帖》即其代表作品。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明董其昌见此帖后,大为赞赏,并题云:[王珣书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今按原迹影印,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

晋王珣作品欣赏 - 伯远帖局部


·上一篇文章:卫铄
·下一篇文章:蓝瑛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o83.com/news/gudai/18109211049FAK7G68EDK9EB5380FJD.htm


相关内容

无相关新闻